倪海厦《黄帝内经》笔记(三八七)第四十三篇●痹论篇
【原文】帝曰:善。痹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,或热,或燥,或湿,其故何也?
岐伯曰:痛者,寒气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荣卫之行涩,经络时疏,故不通,皮肤不营,故为不仁。其寒者,阳气少,阴气多,与病相益,故寒也。其热者,阳气多,阴气少,病气胜,阳遭阴,故为痹热。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湿甚也,阳气少,阴气盛,两气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
【原文解释】黄帝说:讲得好!痹病,有的疼痛,有的不痛,有的麻木不仁,有的表现为寒,有的表现为热,有的皮肤干燥,有的皮肤湿润,这是什么缘故?
岐伯说:痛是寒气偏多,有寒所以才痛。不痛而麻木不仁的,系患病日久,病邪深入,营卫之气运行涩滞,致使经络中气血空虚,所以不痛;皮肤得不到营养,所以麻木不仁。表现为寒象的,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,阴气偏盛,阴气助长寒邪之势,所以表现为寒象。表现为热象的,是由于机体阳气偏盛,阴气不足,偏胜的阳气与偏胜的风邪相结合而乘阴分,所以出现热象。多汗而皮肤湿润的,是由于感受邪湿太甚,加之机体阳气不足,阴气偏盛,湿邪与偏盛的阴气相结合,所以汗出而皮肤湿润。
【倪师解读】黄帝又问了,痹,有痛,也有不痛,也有不仁,也就是麻麻的感觉,也有寒,也有热,有燥,有湿,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?
岐伯回答说,岐伯就在这里下了定义了,病人痛,是寒气多,有寒故痛,所以,痛,绝大多数是来自寒,当然,也有热,热就劳,操劳的人才会有。所以,我们常常看到病人有腹痛,这是寒。如果你只是开一些活血化瘀的药,没有开祛寒的药,他还是痛。
'其不痛不仁,病久入深,荣卫之行涩,经络时疏,故不通,皮肤不营,故为不仁’。有的不痛不仁,病久入深,这是病很久了,跑到深处的地方去了。荣卫之行涩,这个风寒不会进入荣卫,但是会让流动的气血的速度减缓下来,造成经络不通,皮肤营,我们称为不仁,不仁就是皮肤 有麻的感觉。
'其寒者,阳气少,阴气多,与病相益,故寒也。’我们人平常有两种人,一种是素热,比较肥胖的人,喜欢吃膏粮的,肥甘厚味的,那就是素热;还有一种人比较瘦弱,吃的饮食比较清淡,这种人身体本身就是寒。这里讲的,有的人天生阳气比较少,阴气比较多,一但受到寒的话,同气相求,寒和寒会相通,寒会加重。
'其热者,阳气多,阴气少,病气胜,阳遭阴,故为痹热。’有的人阳气多,阴气少,所以,素热的人遇到风寒,一般来说会出现热症。平常寒比较多的人才会出现疾痛
'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湿甚也,阳气少,阴气盛,两气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’病人有湿的,不见得看到他身上流汗很多,我们在诊脉的时候都可以诊到,摸脉的时候,会感觉到粘糊糊的。当然,流汗的人可以看到在流汗,看不到流汗,但是,身上湿粘粘的,这就是湿很盛的人。阳气少,阴气盛,两气相感,所以,汗出而皮肤湿润。
本身阳气不足,阴气很盛的人。我们知道,阴和阳是相对的,阴和阳应该是平衡的,一但阳少了,阴就会盛。阳本身是固表,我们身体里面有很多的水,这些水不会往外流失掉,是因为有阳固在肌表。一但阳虚不能完全固表,阴就就是津液,阴就会跑出来。阳气不足的人,再受到风寒的话,寒气就会加重。这是因为阳少阴盛。
我们的中药也分阴阳,有的药是走表,有的药是走里,有的药是阴药,有的药是阳药,有的药是补虚的药,有的药是祛实的药,有的药是祛寒的药,有的药是祛热的药。所以,我们要知道。但是,《黄帝内经》不讲药性,只讲阴阳表里,虚实寒热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小米发布“苹果生态互联功能的使用说明”:须升级至澎湃OS 2